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时年10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汪佑志派儿子汪培文前往北京和齐齐哈尔,分别向驻扎在两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老虎团”和“铁锤子团”赠送锦旗。这位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希望以此表达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限热爱的初心和感情。
义愤填膺 投笔从戎
汪佑志1920年出生于安徽宣城,曾就读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的暴行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他遂于1938年毅然投笔从戎,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报名加入新四军,希望早日上前线、打鬼子。
1938年2月,汪佑志被选入新四军4支队七里坪干训班,三个月后被分配到4支队战地服务团任团员。因文化水平高、革命意志坚定,1939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39年5月到1942年2月,汪佑志先后在4支队、江北指挥部、2师等新四军单位的政治部,从事组织、民运工作,其间发展了苏军(后曾任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等一批优秀青年参加新四军。他在开展组织工作上有许多创新,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抗日救国 责无旁贷
汪佑志在新四军4支队期间,曾随部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带领下,应晚清名将刘铭传后人刘肃曾之请,救援被日伪围攻的刘老圩,保护了刘家收藏的国宝“虢季子白盘”(后被列入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新中国成立后,刘氏后人将该宝捐赠给国家,成就了一段文物保护史上的佳话。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圩堡枪声》,就生动描写了这段战斗故事。
1940年1月,在政委戴季英的指挥下,新四军4支队与友军联手,在安徽大蜀山以西攻击由合肥出城“扫荡”的日军,击毙小崎少将、市川联队长等300余日伪军,史称“农蜀大捷”。
1942年2月,汪佑志调任新四军2师5旅14团政治处主任。1943年3月中旬,淮阴、众兴出动的2000余日伪军“扫荡”我淮泗地区,采取分进合击、拉网梳篦的方法,妄图寻歼14团主力。14团团长宋文、政委胡炜、参谋长胡定千,以及汪佑志等集体研究后,决定全团以连或排为单位,分散与敌作战。其中,胡炜和胡定千率2营、侦察连、警通连,赴成子湖西作战;汪佑志率3营留在淮泗地区,坚持反“扫荡”斗争;1营跳出敌合围圈,沿成子湖北侧西进,相机参战。
方案确定后,汪佑志率3营指战员与地方党政机关一起,动员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掩盖水井、埋设地雷,使来淮泗“扫荡”之日伪军到处挨炸,找不到水喝,抢不到粮食。部队战士协同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分散打击敌人,很有成效。 汪佑志后来回忆:“(1943年)4月11日,日伪军200多人和一小队骑兵,沿着运河堤岸向14团发动进攻。14团在敌人进犯的地区设下埋伏,激战之后,击毙日军中队指挥官西本义夫以下70人,俘虏日兵3人,歼灭这股日伪军,取得了高庄伏击战的胜利。”
1944年10月,汪佑志调任新四军7师“白湖团”政治处主任,在巢湖、梁园一带,同日伪军交战。身处政工岗位的他,常和战士们一起在一线厮杀,曾负重伤。至今,他的脑部和臀部还残留着敌人的弹片。
伤愈后,汪佑志调任新四军7师19旅55团政治处主任,这个团前身为新四军2师6旅16团,在1941年11月定远县大桥集战斗中歼俘300余敌人后,被授予“铁锤子团”荣誉称号。在汪佑志等指挥员领导下,这支英雄部队在夺取运漕镇时全歼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俘敌百余人,成功收复了运漕镇。
临危受命 走马上任
因文化素养较高、政治工作经验丰富,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六纵政委江渭清一起找汪佑志,告诉他组织上想把他调往华野六纵16师48团担任政委,这个团也是一支著名的英雄部队,前团长王必成被称“王老虎”,该团也因屡建奇功被誉为“老虎团”,因莱芜战役中,48团政委牺牲、团长受伤,全团减员较多,士气一时受到了影响。
江渭清对汪佑志说:“你年纪轻、有文化,48团是英雄团,上任后你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尽快地把战斗力恢复过来。”时年不满27岁的汪佑志二话没说,临危受命,接任“老虎团”政委。到职后,他给战士们讲古今战史、讲父老乡亲的苦难,用两个月提升了全团士气。这时,一个重要战斗任务下达团部:即刻从驻地出发,奔赴孟良崮!
敌整编74师全美械装备,号称“王牌师”,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部队之一,师长张灵甫深受蒋介石器重。张灵甫急于立功,孤军冒进。华东野战军首长全面分析后认为,将主力置于坦埠及两侧地区,出其不意,集结优势兵力,是有把握围歼这股敌人的。
1947年5月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首长果断决定,第一、八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楔入74师纵深,割断74师与其他国民党军的联系。经过一天的激战,到5日拂晓,我第一、六、八纵队分别占领垛庄和万泉山一侧,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蒋介石得知74师被围,急令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内外夹击,妄图聚歼我军。关键时刻,粟裕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援军,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令一、四、六、八、九纵队从四面对74师发起总攻。
汪佑志所在的48团作为主力团和先锋部队,在攻克孟良崮战斗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汪佑志说:“我们接到命令后立即从驻地出发,开始长达3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克服疲惫与饥饿,以及途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六天六夜,始终坚持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丝毫不敢懈怠。经过周密筹划,途中趁着夜色跨越黄河,1800人的队伍没有一人掉队,并在孟良崮附近的垛庄配合兄弟部队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将74师的一个后勤团干干净净地给端掉,摧毁了敌人的后勤保障。” 后来,国民党军25师的一支先遣部队开到了黄崖山、龙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仅6公里,是通往孟良崮的最后屏障,谁占有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冲!”48团指战员毫不犹豫地从东坡攀援而上,国民党军从西面匍匐前行,双方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钟后,当48团3连登上顶峰、抢占了制高点时,国民党军离山顶也仅有30米。“打!”指挥员一声令下,我军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着国民党军扫去,打死大片敌人。黄崖山主峰被我48团牢牢控制。
尽管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随后数次冲锋,企图夺下阵地,终未能成功,只能眼看整编74师被我消灭。48团和兄弟部队在黄崖山阻击敌整编25师,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汪佑志戎马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指到哪儿,我就去哪儿!”这是汪佑志经常说的一句话。“1949年4月,我紧急奉命离开‘老虎团’后,带领华东野战军6纵一个干部大队参加渡江战役,准备在解放南京后参与接管南京城工作。”汪佑志回忆,“渡江进入南京城的工作在当时还要保密,我不能透露半句。团长廖坚持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儿问:‘汪政委,你为啥要走啊’……”
以镜为鉴 正心修身
新中国成立后,汪佑志先后在南京警备区、华东军区任职,参与了防空部队的组建,196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离休。
汪佑志至今珍藏着一面旧镜子,镜框已有些变形,镜面仍一尘不染。这是当年皮定均将军赠给他的。皮定均离开南京前曾对汪佑志说:“汪佑志同志,这镜子跟我有段时间了。都说以镜为鉴,正心修身。党员干部不管到什么岗位,都要多照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