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路干休所并不是我所在的干休所的正式名称,只是因为营区在南京市北京西路,就有了这个别称。
这个组建于1983年的干休所,40多年来随着隶属关系的改变,有过好几个番号,最初的番号是南京军区机关离职干部休养所。这个番号说明,住在这里的都是军区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的离休干部,没有战功显赫名垂军史的将领。但是,毕竟他们也是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来,也有一些出生入死的经历值得后人铭记。我想写写他们的故事。只是岁月匆匆,我这个曾经被老同志戏称为小弟弟的也已经94岁,不能写得很多了。
归侨志士蓝芝冰
在北京西路干休所的离休干部中,蓝芝冰是我相识比较早的一个。
1952年4月,我从苏南军区调来华东军区参与《人民前线》 报复刊,蓝芝冰时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机关保卫科副科长。他们科的主要任务,是首长和领导机关的警卫,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写成新闻报道,所以我们互相认识但没有交往。只在军区举行重要会议时,尤其是兼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司令员来南京参加会议时,才能在会场内外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后来,蓝芝冰调到军区后勤部所辖部队去了。
许多年以后,大约是1983年或是1984年,我和蓝芝冰在医院里重逢。病房里空闲时间很多,我们常在一起聊天。那时,蓝芝冰已经从军区后勤部第十三分部副政治委员的职务离休,刚住进干休所,而我还在上班,起初都是他讲些干休所的情况。有一次,蓝芝冰对我说:“其实,我们两个曾经是同行,只不过你当报社的总编辑,我是报社的排字工人。”他略作停顿,看到我在倾听,接着又说:“而且,你是在中国办报,我是在外国。”
这样的话题,当然使我好奇。我请蓝芝冰详细说说。
蓝芝冰原名蓝杰章。他的家乡广东梅州,常常有人到南洋谋生。1935年,18岁的蓝杰章和他的哥哥蓝锡章也漂洋过海,到了马来亚的槟城,在中文报纸《中华日报》社当排字工人。1939年,他们又到新加坡为《星洲日报》排字。那时新加坡还是马来亚的一部分,马来亚还没有改名马来西亚。他们在爱国华侨聚集的报社工作,容易接触新思想,参加了当地的工人运动,还加入了马来亚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华侨群情激奋,爱国热情高涨。许多人节衣缩食为祖国的抗日事业捐款。东南亚的华侨陆续有人毅然回国,参军抗日。战斗在敌后的新四军,不断有捷报传播海外。蓝杰章也决心回国参加抗日。哥哥蓝锡章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回国去打侵略者,是我们应尽的天责,只是我有儿女要抚养,走不开了。兄弟俩约定:蓝杰章回国参加抗日,也代表哥哥的意愿,战场上的功劳有哥哥一份;蓝锡章留在新加坡养家创业,将来无论有多少家产,也有弟弟一份。
蓝杰章回国抗日并不顺利。他经香港到了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日军封锁了一切前往新四军的水陆通道。国民党军也在他们的防地阻隔同新四军的往来。接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消息令人沮丧,正在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竟然被国民党军围歼,损失惨重。
蓝杰章在上海待了三个多月,终于等来了峰回路转,得知新四军已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并且整编了部队,军威更壮。蓝杰章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北渡长江,到了苏中敌后的新四军第一师。
到了新四军,通常要改名,为的是不要牵连家人。蓝杰章说,我是自愿来当兵,就叫蓝自兵吧!登记花名册的同志根据自兵的谐音写成芝冰。从此,蓝杰章成了蓝芝冰。
1942年5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成立,蓝芝冰被选调到分校参谋队学习。参谋队是为了培养部队急需的参谋人员设立的,38名学员中,有从部队调来的有点文化基础的战士,更多的是刚参军的学生和工人、店员,还有回国参加抗战的南洋华侨。蓝芝冰被任命为二班副班长。
蓝芝冰很高兴,刚到新四军,有这个珍贵的学习机会,可以让他从工人逐步适应成为革命军人。但是,敌情的变化不让他逐步适应。开学不久,他就遇上了战斗。
蓝芝冰生前没有和我讲过他的第一次战斗。幸而他的儿子蓝小杰保存着一篇文章,对这次战斗有详尽记述。
那是1942年5月下旬,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范巧林部渡江北上,企图配合日伪军侵犯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头部队的一个加强连已经到达启东县永昌镇,有个30余人的小哨设在镇北的村庄。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命令师参谋处处长张震东率领特务营和驻在海门县海复镇附近的参谋队,采用奔袭攻击战术快速消灭这股顽军,打击日伪军和顽军配合进攻根据地的猖狂气焰。
5月31日,特务营和参谋队认真做了一天战斗准备,晚饭后出发,冒雨行军约50里,午夜到达顽军的驻地附近。天明以前,张震东指挥发起进攻,由特务营包围歼灭顽军加强连,参谋队进攻顽军小哨。
参谋队的学员多数参军才两三个月,队长毛梅卿、政治指导员杨行在战前作了细致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还对学员的武器装备作了认真检查,仔细到绑腿和鞋带在雨天行军会不会散开,戴近视眼镜的学员有没有备用眼镜。
参谋队有四个班。毛梅卿决定以二班为正面进攻的突击班,因为二班有四个共产党员。二班又分为三个战斗小组,由班长杨森、副班长蓝芝冰和已经参军一年的测绘员黄明秋分别率领。
战斗打响,顽军集中火力应对正面的进攻,后来发觉已被包围,立即向西撤退。这时,冲锋号响起,二班奋勇在前,全队一起冲锋。顽军大部分被歼,只有几个人跳河逃脱。参谋队初战告捷。
战后,张震东在总结时说:“参谋队的38名学员第一次上战场,表现很好,行军时事故不多,冲锋时动作迅速。我要向粟师长报告,给他们记一功。”
这次初战,给了蓝芝冰信心、勇气和经验。他在新四军经历多次战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接着又参加解放战争,投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紧张工作。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和侨居新加坡的哥哥蓝锡章取得联系。
蓝锡章经过30多年创业,已经拥有一家小印刷厂,又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他还记得当初的兄弟约定,说这些产业有一半属于蓝芝冰。
其实,当初的兄弟约定,只是表达了海外赤子心系祖国的情怀,是不需要兑现的。蓝芝冰由于参加抗日战争的功劳,1955年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他没法将勋章分一半给哥哥。他也从未想过去分哥哥辛苦挣来的那点产业。由于军人因私出国有种种不便,蓝芝冰甚至一直没有去新加坡探亲。
亦文亦武郑芝晨
1989年10月,我也住进了北京西路干休所。当天晚上,蓝芝冰就来家里看望,同来的还有另一位老同志。
一进门,蓝芝冰就笑嘻嘻地说:“我带来了一位你真正的同行。”
那位老同志一面和我握手,一面自我介绍:“我叫郑芝晨。”
郑芝晨这个名字,我是听说过的,知道他原任南京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这位老后勤,怎么也和我同行?
郑芝晨看我一脸疑惑,解释说:“我当过几年山东《大众日报》的记者,还真的和你同行。”
我刚搬家,地上堆放着一捆又一捆书籍。我们就坐在书堆旁,听郑芝晨讲他的经历。
1939年秋天,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工作的郑芝晨受领任务,去参与《大众日报》的筹备和创刊。从此他留在报社工作,起初在秘书处,后来到编辑部当记者。那些年,他奔走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给报纸写稿,自己也写了不少新闻和通讯。他热爱这份工作,但是感到不满足。他认为,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特点,没有当兵打仗,总是个缺憾。他的这个想法,有时还公开谈论,连报社领导也知道。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以优势兵力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为了支援这场艰难的自卫战争,解放区的党政机关和人民决定成立山东省支前委员会。
一天, 《大众日报》社长匡亚明找郑芝晨谈话说:“你想当兵,年龄已经不合适了。现在支前委员会要从报社抽调干部,虽然不是从军,同样要上前线,你愿不愿意去?”郑芝晨当然愿意。
山东省支前委员会的工作,和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的工作大体相同,尤其是各地的兵站,都由后勤部干部和支前委员会工作人员联合组成,大家一样在战火中奔忙,早已分不清谁是军人,谁是地方干部。1947年初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改编为华东军区,郑芝晨成了华东军区后勤部兵站部的干部。多年的记者经历使他容易适应新的工作,从华东军区到南京军区,他先后在后勤部的兵站部、运输部、生产部、油料部工作过,一直工作到1980年离职休养。
讲完这段经历,郑芝晨转换话题,问我打算怎样安排离休生活,又问我会不会打太极拳。我说:“有一年在临潼疗养,学过太极剑,可惜出了疗养院就忘记了。”郑芝晨热情地说:“这好办,我可以教你。”
这时,一直只是旁听的蓝芝冰插话说:“老郑不但会太极拳和太极剑,还会少林拳和少林棍。他的家乡山东莱西有尚武传统,他十岁就拜师习武,练过好多年。”
为了说明郑芝晨精通武术,蓝芝冰讲了一个故事。
1982年,郑芝晨去河南旅游,到了少林寺,看到一群年轻的僧人正在练拳。他说:“我也学过少林拳,但是和你们刚才的拳法有点不同。”一位年长的僧人过来客气地向他请教,后来知道这是崇喜法师。郑芝晨打了一套少林拳,又打少林齐眉棍,打得如行云流水、出神入化。崇喜法师说,这套棍术以前寺里有人练过,现在已经失传了。他恳切地留郑芝晨在寺里住几天,让他们将这套少林棍的一招一式画下来成为图谱。历来都是人们到少林寺拜师习武,郑芝晨却是到少林寺传授武术,成了新闻。有人听说此事,便写成一篇报道,登在《羊城晚报》上。
我后来又知道郑芝晨的武功不仅用于健身,而且在战场上发挥过作用。那是淮海战役后期,敌我驻地犬牙交错。有一次,郑芝晨夜间执行任务误入敌营。几个国民党军士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枪扑来。郑芝晨眼疾手快,起脚如飞,出手似电,将靠近的几个国民党军士兵的枪一一踢掉。他的搏斗赢得时间,让战友们迅速赶来,全歼了这股敌人。
郑芝晨改行以后,没有再写新闻报道,但是保持了吟诗填词的爱好。他有三套诗集赠我:上海出版的《爱晚行吟草》、山东出版的《爱晚轩吟草》和《即事吟草》。诗集中有一些战争年代的作品,例如写于1941年冬天的《沂蒙反扫荡》:“沂蒙转战海东滨,忍见河山浸敌尘。誓扫寇仇收国土,中华儿女志成城。”那时他正当记者,其实已经参加军事斗争了。
1989年,郑芝晨去济南参加《大众日报》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辉煌报史,老战友晚年重聚,他感慨良多,写了15首诗,其六是:“亦文亦武百战身,入死出生为人民。粮短衣单犹自乐,创业艰难风雨频。”亦文亦武,正是郑芝晨对自己的写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