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期●故事会●

“活捉鬼子三名”锦旗的由来

作者:张湘 王里青


在江苏省泰州市根思乡的杨根思烈士纪念馆里,有张很特别的照片,拍的是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给三连,活捉鬼子三名,团长王萱春,政委曾如清”。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941年4月上旬,日军第12混成旅团集结千余日军,再加5千多伪军,从苏中三分区北面一线,向南、向西分7路进行“扫荡”。新四军一师粟裕师长命令一旅尽量将敌人牵制在三分区内,以减轻师部所在地二分区和军部所在地盐阜地区的压力。于是,一旅叶飞旅长与一团团长王萱春、二团团长廖政国共同拟定了作战计划。他们以黄桥镇为中心,选择将其四周新建的敌伪据点作为攻击目标,大量歼敌有生力量,以此牵制敌军大“扫荡”。
  当日伪军向顾高庄、古溪、蒋垛、雅周庄一带进犯时,一旅派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袭扰,用“兜圈子”的战术与敌军纠缠,使敌军“扫荡”进展极为缓慢。一旅又派第三团和独立支队,打着主力番号,向靖(江)泰(兴)南线的孤山镇、老庄头等地发起佯攻,使得敌军东奔西跑、疲惫不堪。
  眼见时机成熟,叶飞指挥一团、二团主力突然出现在泰兴和黄桥的公路段区域。一团包围姚家岱(现姚岱村),二团包围失迷(当地地名)这两个据点,以优势兵力彻底歼灭那里的日伪军。姚家岱据点有日军一个小队30余人,驻扎在姚家岱东头一座庙里;伪军一个营200余人,分散驻扎在村里的百姓家。
  4月17日夜,一团王萱春团长和曾如清政委,命令一营攻打庙里的日军,二营和三营负责围攻村里的伪军。下半夜4时左右,侦察参谋带一个尖刀班走在一营队伍的前面,忽然听到前方有拔刀的声音,敏锐意识到这是日军夜间巡逻的指挥官。说时迟,那时快,他立即抱起上了膛的机枪向前就是一梭子,侦察员们也跟着射击。日军被迫退进庙里。一营迅速把庙包围起来。敌人用重机枪与一营相持了一段时间。二营和三营则迅速把村庄里的伪军包围起来,切断了他们与日军之间的联系。接着,王萱春和曾如清调整进攻方向,并在一营三连组织好突击队,然后停止射击。敌人一下子没了方向,也停止了射击。突然,冲锋号吹响,新四军发起了总攻,枪声、迫击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呐喊声响彻夜空。三连的突击队迅猛地由东侧爬上日军防守的庙宇屋顶,揭开瓦片,向里甩手榴弹,把鬼子炸懵了。天刚亮,战斗就结束了。

姚家岱战斗,日军一个小队30余人被全歼,伪军则大部被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斗除了缴获物资多,三连还活捉了3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自恃战斗力强,再加上所谓武士道精神,活捉还真不容易。被抓后他们还不肯被押着走,三连战士将他们绑在担架上抬回了根据地。这是苏中三分区新四军活捉日军的首例。为表彰三连,王萱春和曾如清专门联名颁发了这面锦旗。三连后继连长是杨根思,所以这面锦旗的照片就存放在杨根思烈士纪念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