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江苏是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主战场

作者:张衡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江苏迅速沦陷,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带。江苏地处丘陵和平原水网地区,既无天险可守,又无后方依托,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苏抗日军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硬是把江淮大地打造成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书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壮丽篇章。

会师盐城舞红旗
  说到江苏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首先要从苏南说起。1938年春夏,刚刚完成整编的新四军第1、第2支队,在陈毅、粟裕等人率领下,以“寇能往,我亦能往”的气概,挺进宁镇山脉和金陵城下,与日军展开了血与火的鏖战。他们深刻领会毛泽东1938年“五四指示”的精髓,不受国民党军令政令的限制,努力向外拓展:向东作战,直抵淞沪,开辟了苏南东路抗日战场;向北发展,在扬中架起跨江“跳板”,开辟了长江北岸的“桥头堡”,在创建华中敌后第一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为开辟苏北敌后战场打造了前进阵地。
  综观苏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是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南北对进、共同完成的。苏南新四军分兵北渡,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犹如两只铁拳,打破了苏北抗战万马齐喑的局面。与此同时,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跨越陇海铁路南下,驰骋在徐海平原英勇杀敌。
  1940年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则把反共摩擦的重点从华北转向华中。紧要关头,毛泽东发出了第二个“五四指示”。党中央要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 。毛泽东的第二个“五四指示”,为华中尤其是为江苏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同年6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南下抵达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8月,黄克诚率部抵达苏北的淮海地区,与在此活动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会合,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3个支队,共2万余人。八路军第5纵队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北敌强我弱的态势。
  在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战场的过程中,陈毅数次亲临泰州城,团结争取扬泰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最大限度地孤立反共顽固派韩德勤。这时,国民党军在苏南重兵进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危急时刻,新四军苏南主力在粟裕率领下渡江北上,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共7000人马。随后,新四军挥戈东进黄桥,投入了创建新的抗日阵地的斗争。 
  随着新四军和八路军在苏北抗日力量的加强,韩德勤制定了一个先南后北的“剿共”计划,即抢在新四军和八路军连成一片之前,先消灭或驱逐南面的新四军陈粟部,再移兵北上消灭八路军黄克诚部。中共中央则向国民党当局亮明了“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严正立场。
  面对韩德勤的优势兵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制定了“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经过5昼夜的连续战斗,歼灭韩军11000余人,生俘3000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为配合新四军自卫作战,10月4日,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突破韩德勤在盐河、废黄河设置的防线,直下盐城。10月10日,南下增援的八路军部队与北上追击的新四军部队在盐城境内白驹镇狮子口会师,这标志着苏北敌后抗日战场开辟任务的完成。从此,华中敌后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血染华中筑长城
  黄桥决战胜利后,刘少奇率领中原局机关由皖东转移到苏北,进驻盐城。中原局报请党中央批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江苏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在刘少奇、陈毅指导下,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随着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已成为江苏敌后抗战的主导力量。
  这时,皖南事变发生了。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当局竟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是“叛军”,撤销其番号,把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了顶峰。1月20日,党中央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以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的新军部在盐城成立。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将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江苏境内有1师、3师、6师和独立旅,在苏皖交界地区有2师、4师和7师。江苏成为新四军力量最集中的地区。
  从1941年到1943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侵华日军为了强化其殖民统治,加紧掠夺战争资源,不遗余力地对江苏各抗日根据地发起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妄图彻底消灭新四军并摧毁华中抗日根据地。这就使华中敌后由原先敌顽我三角斗争的态势,急速演变为敌我直接对抗的局面。
  1941年1月,日军第13军趁皖南事变发生之机,集结第15师团、独立混成第12、第17旅团,在策动国民党军李长江、杨仲华部投降后,对苏北、苏中根据地发起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我华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1师、3师主力。新四军1、3两师积极协同,连续作战135次,歼敌3000余人,不仅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大“扫荡”,而且获得了在平原水网地区反“扫荡”作战的经验。
  像这样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在江苏的各个抗日根据地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1942年11月,驻徐州的日军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3旅团及伪淮海省的伪军,相继对淮北、淮海两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扫荡”。新四军第4师在洪泽湖畔连续作战37次,地方党则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破坏交通,仅用33天时间,就粉碎了日伪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扫荡”。
  1943年二三月间,日军卷土重来,集结第17师团、独立混成第12旅团及伪军共2万人马,对苏北根据地发起春季大“扫荡”。这时,华中局领导机关和新四军军部根据情报,已事先从盐阜地区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3师主力得以轻装上阵,从容应战。在历时2个多月的反“扫荡”中,抗日军民共作战658次,攻克敌据点50余处,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从此,日伪军再也无力在苏北发动大规模的“扫荡”了。
  在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苏南溧阳的塘马战斗中,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身先士卒,双双殉国。在苏北连云港小沙东海战中,彭雄师参谋长、田守尧旅长血洒海疆。在淮阴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82名指战员在毙伤日伪军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
  日伪在大“扫荡”失败后,又炮制出一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乡”计划,企图彻底肃清占领区的抗战势力,把点线占领扩大为全面的殖民统治。面对日伪连续发动的4次大规模军事“清剿”,抗日军民灵活机动地发起5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85人,俘虏370人,平毁碉堡43座。与此同时,日伪从苏南运来大量毛竹,修建了100多公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宣称“篱笆筑成功,‘清乡’便成功”。结果在新四军主力部队掩护下,4万群众和民兵齐上阵,把敌人视为“救命法宝”的竹篱笆封锁线烧个精光。
  不甘心失败的敌人随后相继实施了“延期清乡”和“高度清乡”,新四军第3旅及四分区武装主动出击,并在石港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山本大队长。1944年春夏,四分区军民乘胜发起攻势,拔除日伪据点,恢复抗日阵地,彻底粉碎了日伪在华中发动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苏北第一期清乡”。

光复国土逐穷寇
  1944年到来后,江苏抗日军民经过三年激烈残酷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已经恢复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他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局部反攻,并且把抗日游击战发展为攻城略地的歼灭战。
  在苏中,1944年3月5日,新四军1师收复日伪盘据的车桥据点,共歼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人,生俘24人,歼灭伪军480人,成为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斗。参加主攻战斗的新四军3旅7团在南返原防区途中,与从如皋栟茶据点出扰的日伪军遭遇。7团指战员在民兵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果断将敌人三面包围,击毙日伪军200余人,生俘日军12人、伪军200余人。
  在苏北,1944年4月19日,新四军淮海军分区发起高沟、杨口战役,攻克日伪军据点14处,平毁炮楼150座,全歼伪军2000余人,毙伤增援日军144人。与此同时,盐阜区抗日军民向沿海之敌作战,先后取得陈家港、合顺昌、合德镇等战斗的胜利。仅陈家港一仗,就生俘伪军430人。
  在苏南,抗日军民在1944年英勇作战1242次,攻克日伪据点80处,毙伤日伪军6723人。苏南抗日根据地向南控制了太湖西南沿岸地区,并推进至浙西皖南境内,为新四军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开辟了前进阵地。
  1944年,新四军还以江苏为基地,实施了西进和南下两大战略行动。8月,4师主力从洪泽湖畔出发,向河南敌后地区进军,不仅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而且开辟了河南新解放区。9月,粟裕率1师主力及地方干部分两批渡江南下,与苏南的16旅汇合,执行发展浙江的任务。1945年1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将苏中、苏南和浙东三地的新四军主力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和2个军分区,经过激烈的抗日反顽战斗,开辟了地跨苏浙皖三省、包括天目山在内的新解放区,形成了“破敌、收京、入沪”的有利战略态势。
  1945年,新四军发起了春夏两季的攻势作战。4月24日,3师集中11个团的优势兵力,发起阜宁战役,攻克阜宁县城及22处据点,歼灭伪军339人,生俘伪副师长以下2073人。阜宁成为新四军在江苏解放的第一个县城。4月28日,苏中军区集结3个团的兵力,在高邮县三垛镇伏击从宝应调防兴化的日伪军,激战4小时,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其中毙伤日军240人,生俘日军7人、伪军900余人。6月中旬,淮北新四军发起睢宁战役,歼灭伪军2200余人,睢宁成为新四军在江苏解放的第二座县城。
  1945年8月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的声明,江苏解放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发起了战略大反攻,在江苏境内共解放了26座县城和100多个市镇,歼敌5万多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解放两淮市(淮阴、淮安)、兴化城和盐城的3个战役。两淮战役消灭伪军13000余人,兴化战役消灭伪军7000余人,盐城战役消灭伪军近4000人并争取伪军6000余人起义。1945年12月19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向拒不投降的驻高邮日军发起攻势,激战7昼夜,毙日军200人、伪军200余人,迫使日军缴械投降,生俘日军892人、伪军3493人。高邮战役的胜利为江苏敌后抗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江苏军民在八年敌后抗战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抗击日伪军23万人左右,歼灭日伪军20万人。江苏境内的新四军部队发展到15万人马,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及民兵30万人。江苏解放区发展至7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江苏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