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建的皖江根据地(包括皖中、皖南),是中共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皖中位于安徽中部沿长江两岸,皖南即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针对日军的入侵和暴行,皖江军民不屈不挠,在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指引和新四军的带领下,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
新四军在皖中的抗日活动
新四军第七师创建皖江根据地之前,皖中地区已有新四军抗日活动。
1938年3月28日,第四支队由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东进舒城,5月12日在巢湖蒋家河口歼灭日军20余人,首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6月14日,日军首次侵占桐城县城及部分区乡后,合安公路成为日军自合肥到安庆、武汉的重要军事运输线。为切断敌军补给线,9月1日、3日,四支队一部分别在桐城范家岗路段、棋盘岭展开伏击战,取得重大胜利,使这条交通线上的日军闻风丧胆。9月,新四军七团二营在大关、桐城县城东侧、平坦等地袭击日伪军,毙敌17人,缴获一批枪支和其他军用物资。
1939年1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次年9月改名无为游击纵队),随即在无为、庐江、巢县等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建立巢无游击根据地。5月,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辖第四、第五两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7月,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镇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击根据地,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仍坚持巢县、无为地区的抗战,一部进至和县、含山地区,在成立“和含巢无各区联合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8月,三支队五团三营进入桐东陈瑶湖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设7个师。5月1日,第七师在无为白茆胡家瓦屋正式成立,由无为游击纵队、三支队挺进团,以及皖南事变中突围到无为的皖南部队700余名干部、战士组成,共1900余人。
当时的皖江,东近日军巢穴南京,南抵日伪重兵把守的芜湖,西南与国民党第五、三战区为邻,且地区狭小,港汊纵横,敌伪据点林立。七师成立较晚,力量弱小,装备较差,又处于日、伪、顽的夹击之中,经常两面作战,对敌斗争一直处于艰苦的状态。第七师在“建立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创建皖江根据地。
1941年4月24日,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与第五师鄂豫挺进纵队独立团会师于宿松,打通了与五师的联系;7月,三支队挺进团进入宿望湖地区,会同原已在此的赣东北特委共同开辟这一地区。至此,三支队挺进团先后开辟了桐西、泊湖两块游击根据地,使皖江根据地扩展到皖鄂赣边界。
鉴于含和及巢北地区是皖江根据地连接二师、军部、淮南根据地的纽带,1941年9月起,第七师派李岩等人分批率领武装力量开辟含和地区,次年建立含和独立团,打通了二师、五师、七师、军部之间的交通线,使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与鄂豫边、淮南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呼应。
1941年2月,日伪军3000余人在飞机、汽艇的配合下,分水陆两路进犯陈瑶湖,造成陈瑶湖根据地一度失守。1943年3月至5月上旬,日军两次抽调重兵对无为县(皖江根据地的中心区)疯狂“扫荡”,企图压缩根据地内的主力部队至狭窄的巢南、银屏山区再一举聚歼。根据地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巢无地区两次反“扫荡”的胜利。
1944年3月2日,驻安庆日军进犯练潭、大横山一线,国民党军队奉命阻击,毙敌200余人,伤敌百余人。同年夏,驻安庆和枞阳的日伪军数千人3次“扫荡”桐南花山游击根据地,新四军沿江支队及桐西、桐南游击大队奋勇反击,共毙伤敌百余人。
1943年8月至翌年4月,国民党以桂系军队176师为主,纠集部分地方武装共1万余人,对桐东、桐南、桐西和含和地区残酷“清剿”,并实行“五户连坐”,强迫群众“自首”,迫害新四军家属。第七师1944年3月取得周家山反顽的胜利,1945年2月又挫败了桂顽176师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
此后,根据地军民担起“逐日寇,收复失地”的重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1945年8月17日收复无为县城,之后相继攻克凤凰颈、襄安、运漕、雍家镇、望城岗等40余处敌伪主要据点。
新四军在皖南的抗日活动
1938年8月下旬,新四军二支队在一支队的配合下,在皖南当涂小开打退有飞机、汽艇掩护的4500多人日军“围剿”。10月,原转战于宣城、芜湖、繁昌、南陵地区的新四军三支队抵达青弋江西河镇一线,在深入友军、密切接触当地群众、充分掌握敌情的基础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逼迫日军逃至湾沚,从而收复被国民党第32集团军丢失的红杨树阵地。11月3日,三支队奉命担负南陵县马家园一带的防御,阻止日军西犯南陵,毙伤日伪300多人,首战马家园告捷。12月,三支队进驻铜陵、繁昌沿江一带,在繁昌中分村击退日伪200多人的进攻。22日,三支队第五团在青阳县木镇以北的七房村伏击日军,毙伤日军40余人。
1939年1月,粟裕率二支队一部发起官陡门(日军在芜湖的据点)之战,全歼伪军守敌300余人,抓获俘虏57人,缴获许多枪弹。7日,二支队第四团3个连在水阳白沙李伏击日军,毙敌31人。4月8日,二支队在狸头桥与来犯的日伪军激战5个多小时,毙伤敌70多人。1939年,日军企图占领繁昌,以此作为其“扫荡”皖南的基地。三支队在谭震林副司令员的领导下,先后实施5次繁昌保卫战,敌军人数一次比一次增多,战斗一次比一次酷烈,第四次“繁昌战役”(系新四军十大战役之一)中“峨山头搏斗”、“塘口坝血战”惊心动魄,新四军硬是从日军手里夺回繁昌县城,毙伤敌军500多人,但自身也有重大伤亡。
1940年4月和10月上旬,日军万余人由繁昌进犯宣城、南陵、泾县一带,受到新四军三支队的伏击和国民党军的驰援夹击,两次对皖南“扫荡”都以失败告终。4月26日,新四军老一团在南陵县父子岭伏击日军,毙伤日军317人;新四军三团狙击进犯何家湾的日军,毙伤日军300余人。5月26日,国民党军向陈家大山、青山日军据点出击,歼敌2000余人。
1941年,新四军进驻东流县境、昭潭、香隅、花山、马田、大渡口一带,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3月,新四军在小岔保、杨树湖、长安铺分别建立交通站。1941年夏,第七师派皖南独立大队进入铜青南地区。
1943年3月,抗日游击队在东至县开辟柏子山、八都湖等抗日游击区。6月,新四军五师挺进十八团在东流、至德发展抗日游击区。9月,新四军沿江团三营七连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袭击东至香隅相公庙,俘虏伪军大队长以下40余人,缴获步枪30支、手枪2支、机枪1挺。9月下旬,日军向苏浙皖地区大举进犯,国民党军不战而溃。新四军第十六旅尾随敌后、牵制敌人。10月,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由苏南进军广德,收复被日军侵占的县城外围地区。11月8日,郎广游击队配合新四军十六旅第四十六团,在郎溪上、下白塔,与汪伪江苏保安团激战,打死伪军20多人,俘伪军400多人,缴获步枪600余支、“六○”炮12门。12月,新四军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党委及苏南行政公署由溧水进驻广德境内,在横涧、流洞、山北、砖桥一带活动,在砖桥泉村成立郎广游击大队,开辟郎广地区。
1944年3月29日,驻门口塘据点的日伪军400余人到广德杭村“扫荡”,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进行伏击,歼敌70余人,缴“九二”步兵炮一门。5月6日,新四军沿江支队袭击青山脚下日军,毙敌8人,俘敌2人。8月,新四军沿江团三营冒雨袭击张风湾日军据点,击毙日军小队长。10月,日军在杨杆等地“扫荡”,遭到当地红枪会、黄枪会、白枪会会众袭击。12月5日,新四军在东至徐村伏击日军,伤敌3人。
1945年1月,东至县花山游击大队下设的3个中队(100余人)改为新四军沿江支队第五连,国民党洋湖通讯站全体人员起义,投奔新四军。2月,新四军第七师皖南部队粉碎汪伪6个团对铜陵、繁昌地区的联合进攻,之后成立泾旌绩、宣宁两个游击大队,以及铜青南、南繁芜两个总队,攻克铜陵、繁昌境内沿江敌人据点,并占领芜湖部分市区。3月,新四军沿江团进攻驻土桥附近的东流常备队,该队三中队被全部缴械,有19人参加新四军。6月下旬,汪伪军15旅189团纠集地方大刀会“扫荡”宣城狸头桥、马山埠等地,中共宣当县委领导地方抗日武装予以反击。7月,宣城抗日游击队歼灭了驻孙家埠、洪林桥、毕家桥的汪伪谢天雷、刘文瑶、王兆武号称3000人的“反共和平军”。 8月9日,在新四军一纵队二支队的配合下,宣城抗日游击队于狸桥一带全歼汪伪军189团,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至10月中旬,青阳、南陵、郎溪、广德、宣城诸县境内的日军纷纷撤离,新四军及地方游击队将各处日伪碉堡摧毁,新四军或国民党驻军、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县城。
抗日军民在皖江浴血奋战
全面抗战8年间,新四军是安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937至1940年,皖南独立大队、黄山游击队活跃于皖南山区,牵制、打击了日军;1939年1月至1941年4月,江北(无为)游击纵队在皖中一带奋勇抗日。1941年5月第七师成立后,建成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的皖江抗日根据地。1945年对日、伪军大反攻的10多天内,皖江军民共歼日伪军万余人,解放国土1.8万平方千米。至1945年9月,第七师部队和地方武装共与日伪顽作战2271次,攻克日伪据点140个,毙伤日伪军11460人,消灭顽军9271人,俘日伪顽军26443人。第七师部队和地方武装牺牲2905人,伤7429人。抗战胜利时,第七师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000余人。之后,皖江地区的部队和党政人员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北撤到山东解放区。
在安徽抗日战场,国民党军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些爱国将士为国捐躯。如:1937年11月,川军145师在广德对日顽强作战,师长饶国华以身殉国;1940年2月4日,国民党驻军在东流附近江面击毁日军舰4艘;10月5-6日,驻南陵国民党军52师在仓溪吴村阻敌,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打退日军多次冲锋,毙伤日军20多人;在反击日军两次皖南“扫荡”中,国民党军也曾驰援新四军。但较之新四军,国民党军整体战斗力不强。令人愤怒的是,国民党军144师于1941年3月29日在茗山冲叛变投敌。
值得称颂的是,沦陷区不少民众和地方武装与日军展开勇敢斗争,如:1937年12月,郎溪城南七里店附近居民焚毁日军运粮汽车一辆。12月5日晚,郎溪飞鲤附近一乡民被迫为一名日军士兵作向导时,将敌人引至偏僻处,唤集附近居民共杀之;6日晚,一日军骑自行车经钟桥二七沟村,被该村张姓父子2人用铁斧砸死,尸体被沉入塘底,自行车1辆、“三八”式步枪1支被缴获。1939年1月3日飞鲤乡模范队埋伏于松林内,毙敌兵1人,缴获步枪1支、防毒面具1副。1939年青阳牛山抗日自卫队3次袭击日军取胜。1943—1945年青阳茗山民兵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皖江军民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其抗战业绩和抗战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