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爷爷吴启默
我的爷爷吴启默,原名吴启媛,又名吴启木,190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昭文县开元乡陈庄村(今属常熟市古里镇陈塘村)。爷爷是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曲折。
日寇入侵 参加革命
吴启默的家境,至其父亲(我的曾祖父,为私塾先生)时已经中落。9岁那年,吴启默随其父到淼泉小学读书。吴启默13岁时,其父因病去世。他为了生计,到苏州一家酱园店当学徒,后又到成衣铺学裁缝,学成后再辗转到上海周福记成衣铺做工,小小年纪饱尝生活艰辛,养成了吃苦耐劳、踏实勤勉的性格,眼界也逐渐开阔。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时年23岁的吴启默回到常熟,开了一间小裁缝铺。由于裁缝技术娴熟且为人热情,乡邻都喜欢找他做衣服。1937年11月19日,日军从长江徐六泾口岸登陆,占领常熟。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在临近淼泉的梅李重建,李建模(后任新四军六师供给部长、苏南行政公署财经处长,1945年10月牺牲)任书记。至1939年夏,在中共常熟县委的领导下,淼泉一带成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分队。时年30岁的吴启默毅然参加“民抗”并担任淼泉分队长。一次,他带领淼泉分队的部分队员在淼泉湖泾与梅塘的交汇处,突袭经过的日军汽艇,打死两个鬼子。
1940年1月,吴启默在经常住他家的梅南区民运工作干部、共产党员李新民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陈庄村第一个中共党员。同年10月,陈庄党支部成立,吴启默任书记,兼任共产党领导的淼泉乡乡长。当时,陈庄党支部共有党员8人。吴启默在革命斗争中注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其中有金林元(后曾任解放军空军师职干部)、沈三楠(后曾任苏州前进化工厂干部)、沈安根(后曾任淼泉乡副乡长)等。至1949年10月,陈庄支部已有共产党员21人。
抗战期间,吴启默家成为地下党经常活动的地方。中共梅南区委书记焦康寿(后曾任苏州市委书记)、李雪君(女,曾用名李惜君、施均)等常到他家商谈革命工作。
不辱使命 缝制军服
1940年5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化名林俊)到达常熟,全面担负起苏南东路地区的党、政、军工作。不久,谭震林组织“红五月运动”,发动群众万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为配合这次行动,吴启默按照县委的要求和部署,带领陈庄支部党员和淼泉分队常备队队员沈安根、沈安顺、卢永生、孙海坤、沈良根、吴祖根等,悄悄来到梅塘,剪断敌人的电话线,破坏公路和桥梁,使日伪军的通讯与公路交通一度瘫痪。
苏南东路抗战局面轰轰烈烈,促使不少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加入到抗日队伍中。队伍扩大了,但缺少军服。于是,谭震林把缝制军服的任务交给了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李建模得知吴启默曾经学过裁缝,常为新四军、游击队缝制被服和鞋袜的情况后,即要求吴启默具体负责赶制军服。
吴启默接到任务后,立即行动。他与妻子卢三媛商议后,卖掉家中数亩良田和部分房屋,分批买进水灰布。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吴启默从陈庄村带上吴忠媛、吴俊生、沈根咲(笑的古体字)等5个青年裁缝,趁着夜色,带上布料和缝制工具,划着小船,来到相对比较隐蔽、群众基础较好的藕渠苏家滃及打牲滃一带村庄,和他熟悉的当地裁缝一起,加班加点缝制军服。经过25个昼夜的艰苦努力,他们及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400多套军服的缝制任务,将军服分期分批送到新四军指战员手中,受到了谭震林、李建模等领导的表扬。
遭受酷刑 坚贞不屈
1941年7月,日伪纠集重兵对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规模“清乡”,新四军大部队和相关党组织奉命西移、北撤。吴启默本来要随大部队一起行动,但上级指示他“留在本地边生产边了解情况,特别注意地方上汉奸及坏分子的活动情况”,同时强调“千万小心,不能随便暴露党的组织,我们不久会回来的”。吴启默服从命令,留在家乡坚持斗争,但由于形势日益严峻,不久就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随后,他利用当地群众公推自己担任保长(前后共两个月时间)这一公开、合法的身份,巧妙地和日伪周旋,同时更加隐蔽地带领人民群众同日伪斗争。
由于先前做地下工作的同志经常到吴启默家,又传说吴启默家中藏有新四军离开时留下的武器,他引起了敌人注意。一天,吴启默刚到淼泉镇上,就被伪警察抓住。敌人把他押回村,到他家里搜查,虽然什么都没搜出,但还是把他抓走了。
吴启默被抓回淼泉镇后,被敌人绑在门板上。敌人往他鼻孔内灌水,妄图迫使他交待地下党组织的成员和武器情况。吴启默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他昏死过去后,敌人就点燃烟条将他熏醒,如此往复多次,他始终守口如瓶,严守党的秘密。敌人得不到任何情报,决定放吴启默回家,但条件是限其家属三天内交出6石大米。卢三媛东挪西借,弄到6石大米,把遍体鳞伤的吴启默接回家中。
出狱后,吴启默初心不减,依然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1944年,共产党员、曾任“民抗”总部参谋长的薛惠民(后曾任苏中六地委苏常太工委书记,1945年病逝)回到常熟,部署开展反征粮斗争。据高永媛(解放前任淼泉湖泾党支部小组长,解放后任湖泾支部书记、古里公社党委书记)回忆录记载:吴启默接到反征粮斗争的任务后,先在群众中做好反征粮的宣传动员。及至武工队队员顾政一到并发出“要吃粮的跟我走”号召后,群众即一拥而上,跟着顾政前往淼泉镇与伪镇长、伪区长交涉,坚决反对征粮,迫使日伪放弃征粮计划。
至抗战后期,吴启默还发动群众参加了反对日伪在以淼泉为中心的梅南区“号军树”、“号竹子”(砍伐树木、竹子用于修筑工事)的行动。
重新入党 沉冤昭雪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中旬,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原浙东纵队)一部按照“双十协定”北撤苏北,途中路经常熟的有数千人。他们经过淼泉时,吴启默组织当地群众以最快的速度为他们架起浮桥、提供船只,或腾出房屋、安排住宿。然后,他又安排群众摇船把部队送到常熟南丰(今属张家港市)一带。部队在南丰遭到敌人袭击,船上留下了子弹洞。这些船只回到村里后,吴启默自己拿出钱物,逐家给予补偿。
1946年,在地下党员朱英(后曾任常熟县副县长)、顾政的介绍下,吴启默重新入党,担任淼泉党支部书记,继续默默地为党工作。
常熟解放后,吴启默按照中共常熟县委的要求,积极做好常熟基层农村政权的接收工作。担任中共淼泉乡党支部委员期间,他先后参与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启默受到不公正对待,于1966年5月19日含冤去世,“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