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凤台县板张集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用生命坚守信仰的巾帼英雄。她在廖运周将军眼中是“安徽的赵一曼”,在贺捷生将军的心中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的“清贫大将军”,被周克玉上将题词称赞“中原思豪杰,巾帼大英雄,忠贞惊天地,光华贯长虹”。她就是我党秘密交通线上的杰出代表胡之光。
背叛封建家庭 投身革命事业
胡之光,女,原名周志机,1902年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西双河镇一个封建家庭,被当地人称“二小姐”。她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后考入开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追求进步,充满理想,多次参与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她的父母及亲友都劝她回到故乡,凭家中关系不仅能谋份好的职业,也能尽享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阔小姐生活。但她执意不从,毅然接受党组织安排,参加了“四望山暴动”。
1927年秋,胡之光被党组织派遣到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做秘密工作,后随高部到达皖北重镇阜阳。其间,她与在杨虎城部任职的凤台籍中共地下党员王介佛相识,不久结为夫妻。1928年2月,中共淮北临时特委在太和县成立,胡之光任特委秘书,公开身份是某小学教师。4月,她不顾已身怀六甲,参加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起义失败后,她和一部分同志被困在阜阳城内。中共安徽省委指派寿县县委的廖运周赶到阜阳城设法营救。廖运周找到了高桂滋部的营长闫揆耀(地下党员,与廖是黄埔军校一期同学),请他帮助找到了胡之光,并秘密将其送出了阜阳城。次日,廖运周准备将胡之光转移到颍上县境内,可她坚决不愿离开。她说:“参加起义的战友中,我认识的还有三个同志困在阜阳城内,隐蔽在什么地方我知道,必须把他们救出来!”廖运周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又一次找到闫,要来了“通行证”,和胡之光一道把吕新民、吕惠民、吕少培三同志救出城外。
胡之光脱险后,党组织将她由颖上经正阳关转移到寿县。同年夏秋之交,她的女儿王侠在寿县出生。从此,她在寿、凤一带就化名“胡之光”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面对亲人背叛 信念坚如磐石
1928年冬,胡之光受中共寿县县委的派遣,到凤台县白塘庙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3月,党组织又派她到齐王庙小学任教,协助丈夫王介佛积极发展地方党组织。6月,王介佛当选为中共凤台县委书记。9月,胡之光随王介佛到瓦沟沿,创建了草湖王家村党支部。1932年春,她又随王介佛到八公山地区的张楼一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年6月,张楼党支部改选,胡之光当选为支部委员。
1932年底至1933年初,中共凤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王介佛被捕后叛变投敌,胡之光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仍利用一切机会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并对王介佛进行争取挽救工作。挽救无效后,她断然与王介佛断绝关系,带着女儿王侠离开凤台,到上海一家进步书局当校对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胡之光又带着女儿回到河南老家当小学教师。1940年底,八路军豫鄂挺进纵队信阳支队到西双河镇做宣传工作,胡之光毅然将不满13周岁的王侠送入革命队伍。1941年春到1944年,侵华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清乡”,胡之光在中共信阳县委和鄂豫边区党委领导下,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工作。
开办贸易公司 支援中原突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开始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党委准备撤离一批干部及家属、儿童到苏北解放区。当时,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安徽境内的淮河水上交通线,是中原地区去苏北一条较为便捷的路线。
1946年4月,中原军区派胡之光协助其女婿、军区第2纵队政治部秘书长林滔,到敌占区凤台县开展地下工作。组织上安排给胡之光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开辟苏北到中原的淮河运输线,把新四军军部支援中原军区的海盐运进去;二是把中原军区急需撤离的家属、儿童和干部转移到苏北解放区。
胡之光和王侠、林滔一起来到凤台,在县城租下三间房子开设了“长淮贸易公司”,由胡之光任董事长。该公司建立了一条盐运商业路线:盐船从蚌埠沿淮河逆水而上,经正阳关、润河集、三河尖通往中原军区的沿淮码头。这条路线也是中原军区撤退干部和家属、儿童到苏北,以及运送新四军军部支援中原军区食盐的秘密交通线。中原军区许多化装突围的同志和家属,都是经过这条地下交通线到达凤台、转往苏北的。
林滔曾回忆说:“周志机(胡之光)回到凤台,说是为掩护我和王侠的工作,实际上她是我党的老地下工作者,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在淮上一带声望很高。凤台、蚌埠有许多社会关系,完全是依靠她打开工作局面的。”自古以来,从皖北到交通闭塞的大别山区,食盐一直是紧俏物资,加上国民党当局的长期封锁,使盐的运输和贩卖难如登天。但胡之光想方设法把一船船的海盐从苏北盐城运到皖北敌占区,除供应给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以外,再通过淮河的秘密交通站批发、销售到沿岸的城镇乡村。短短几个月,长淮贸易公司的营业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胡之光对这些资金分文不留,多次带着林滔的警卫员郭定胜,冒着生命危险,将成捆的金条、银元送到中原解放区,为中原部队突围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捕视死如归 英名长留淮上
1946年7月,叛徒王介佛的胞弟王保义探明了长淮贸易公司胡之光等人的身份,立即向凤台县国民党当局告密,地下交通线暴露。胡之光临危不惧,连夜把王侠、林滔等3人送出凤台。她为了保住长淮贸易公司,保住秘密交通线,一个人留了下来。不料第二天夜间,驻凤台的中统特务詹效耿带人将胡之光抓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胡之光大义凛然,怒斥狗特务为虎作伥、祸国殃民的罪行。敌特在毫无所获后,恼羞成怒,残忍地把她杀害,抛尸淮河。当时,正值淮河汛期涨水,胡之光的遗体冲上岸边玉米地,被亲属发现装殓入土。
2007年4月,凤台县委县政府和潘集区委区政府将胡之光的遗骨迁葬到了凤台县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移坟安葬仪式。胡之光永远活在凤台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