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钢铁长城

作者:童志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新四军的成长历程和历史功绩,对厘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故事,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担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新四军在抗日高潮中诞生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淞沪抗战打得难分难解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军委会为了安定后方,以便从南方各省调集更多的部队参战,不得不放弃对中共领导的红军“北和南剿”计划,不仅同意将北方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承认中共在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的合法存在,并且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通报“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这是迄今为止查到最早出现新四军番号的历史文献。
  此后,经过国共两党将近3个月的反复协商,中共方面在部队编制、薪饷等问题上作出让步,同意新四军不隶属八路军,由所在战区直辖,军以下设立4个游击支队,在南方各地区只设留守处、办事处,部队全部集中下山开赴敌后参战;但同时明确坚持单独成立一军、国民党不得干涉一切内部人事、不准国民党插入一人、坚持共产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权和敌后游击战争的独立性。
  与八路军一样,新四军集中下山改编,并非是被国民政府收编招安,部队的性质从未改变。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军队。即如脱离中共10年之久的叶挺,也是在应召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表示“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之后,才获准出任新四军军长。
  1937年12月25日,叶挺和项英在汉口召开新四军干部大会,新四军军部成立。不久,经中共中央批准、国民政府军委会核定,先后任命项英为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兼)、高敬亭分别为第一至第四支队司令员。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由武汉移驻南昌。从2月份起,南方8省14个地区红军游击队先后奉命到皖西六安和皖南岩寺地区集中整训。4月4日军部进驻岩寺,不久移驻泾县云岭。5月4日,毛泽东发出第一个《五四指示》,及时指导新四军分阶段择机东进北上,大胆地摆脱国民党的限制,放手到敌后发展。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新四军,其战略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挺进敌后,组织、领导沦陷区人民群众,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日游击作战,扰乱敌后,削弱日军,直至将日寇逐出国门,以求得民族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初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
  新四军各支队集中后,首先从江南3个支队各抽调部分干部和侦察员组成先遣支队,由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于1938年4月下旬开赴苏南实施战略侦察;接着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指挥下,于6月中旬挺进苏南茅山敌后;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指挥下,于7月进入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指挥下,于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后,经宣城、芜湖,开到泾县军部附近铜陵、繁昌、南陵地区;江北的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指挥下,于4月中旬进入皖中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各支队东进之后,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很快适应了丘陵及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在敌我双方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特长,运用夜袭、奔袭、奇袭和伏击等各种游击战术,与日军展开麻雀战、伏击战、游击战,破坏敌人水陆交通和通讯设施,袭击日伪据点,牵制和削弱敌人兵力,达到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目的,取得了一系列对日作战的胜利。
  对日作战始终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游击的主旋律。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二营一部在皖中巢湖东南蒋家河口设伏,全歼由巢县县城下乡骚扰的小股日军,取得新四军建军后首次对日军作战胜利。紧接着,新四军先遣支队于6月17日在苏南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车队,击毁敌汽车4辆,毙日军少佐土井及大尉梅泽武四郎等13人,伤日军8 人,取得新四军苏南敌后首战的胜绩。
  在江北江南首战的鼓舞下,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部设伏竹子岗首俘日军;第二支队粟裕部奇袭官陡门据点;第三支队谭震林部5次繁昌保卫战;第四支队徐海东部周家岗反“扫荡”收复皖东重镇古河;第五支队罗炳辉部三打来安城;游击支队彭雪枫部窦楼歼敌;豫鄂游击独立大队李先念部鏖战余家店;“江抗”叶飞部东进苏(州)常(州)太(仓),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的敌后抗战由此蓬勃展开,使日本侵略军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派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孟繁纶统计上报,新四军在东进的1938年8个月中对日作战171次,其中第一支队50次、第二支队52次、第三支队34次、第四支队35次,共计毙敌官兵1417名、伤敌官兵1347名。1939年,新四军对日作战719次,其中第一支队124次、第二支队166次、第三支队192次、第四支队108次、第五支队80次、游击纵队49次,共计毙敌官兵3032名、伤敌官兵5093名。
  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抵达皖南视察新四军军部,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精神,对新四军提出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奋斗,新四军陈毅、粟裕部开辟了苏南和苏中敌后游击根据地,张云逸、罗炳辉部开辟了皖东敌后游击根据地,李先念部开辟了豫鄂边敌后游击根据地,彭雪枫部开辟了豫皖苏边敌后游击根据地,张爱萍部开辟了皖东北敌后游击根据地,初步在华中敌后站稳了脚跟。
  新四军敌后游击的实战经验,获得了国民党上层的高度重视。1939年3月,新四军军部将进入江南敌后抗战一年的战斗总结报告送呈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审阅报告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签发手谕给叶挺、项英:“泾县,新四军叶军长挺、项副军长英:3月10日工作报告暨说明书均悉。所陈各节颇有见地,已令择列教令,以供我游击各部队之参考。”
  1939年底,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抵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指导中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三、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中壮大
  随着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发展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国民党内的顽固分子便开始密谋反共摩擦,先后制造了“确山惨案”“罗山惨案”“平江惨案”“鄂东惨案”“镇江惨案”“太和惨案”等一系列反共事件,并布置重兵包围皖南新四军军部。不能容忍新四军在敌后日益壮大,是国民党顽固派挑动反共摩擦的根本原因,新四军不得不陷入既要抗日,又要反顽的两难境地。
  1940年3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李品仙、韩德勤挑起的皖东摩擦。5月4日,毛泽东发出第二个《五四指示》,对如何进行反摩擦斗争作出及时的指导。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南下八路军黄克诚部策应下,于黄桥地区粉碎了韩德勤挑起的苏北摩擦。同年11月12日,奉中央电令,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由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胡服(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叶、陈、胡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1月25日,奉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由陈毅出任代军长,刘少奇出任政治委员,将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种种羁绊,独立自主地进行根据地建设,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开办银行、发行钞票、征收税款、发动群众成立各种抗日团体,担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
   武汉失陷后,从武汉到长江下游,整个平汉铁路以东地区、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和水陆交通要道均为日本侵略军占领。日军为确保后方安全,迅速在华中增兵,转而对付在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四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根据地发动疯狂的“扫荡”“清乡”和“治安肃正”运动。
  在日本“中日亲善,共同防共”的诱降论调影响下,国民党阵营内部的妥协投降派日益抬头。在国民党副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低调俱乐部”魁首汪精卫带领下,陈公博、周佛海、褚民谊、陈璧君等20名中央委员及监察委员,以及99名将军先后附逆投降,甘当汉奸。50多万国军在“曲线救国”的遮羞布下,摇身一变成为助纣为虐的伪军。仅在华中地区,较有影响的就有1939年2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何行健率部5万人投敌,被改编为伪反共救国军第二路;1939年4月第一八九师副师长李宝琏率部投敌,被改编为伪暂编陆军第十一师;1941年2月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率所部8个支队投敌,被改编为伪第一集团军;1941年3月江苏省保安第八旅旅长杨仲华率部投敌,被改编为伪第二集团军;1942年6月,苏北四县游击总指挥徐继泰率部投敌,被改编为伪徐州绥靖军第十一旅;1943年4月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率部投敌,被改编为伪暂编陆军第五军;1944年4月,第一四四师师长张昌德率部投敌,被改编为伪皖南独立方面军。这些伪军与日军狼狈为奸,为虎作伥,充当炮灰,欺压百姓。
  新四军尽管处于日伪顽夹击的不利形势,但在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攻坚克难,坚持华中敌后抗战阵地,进一步确立了新四军在华中的政治领导地位。在华中局和军部的指挥下,新四军第一师取得讨逆战役和苏中反“清乡”的胜利;第二师坚持路西,巩固路东,确保转移到路东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的安全;第三师先后粉碎日军1941年夏季和1943年春季对盐阜、淮海地区的大“扫荡”;第四师恢复皖东北,粉碎日军33天大“扫荡”;第五师积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粉碎敌顽夹击;第六师取得东路反“清乡”、反“清剿”斗争胜利;第七师立足巢(县)无(为)基本区,积极向东、西和皖南发展;浦东游击队南渡杭州湾,打开浙东敌后游击战争局面。

四、积极反攻,赢得抗战最后胜利
  1944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取得节节胜利。日军为挽回败局,打通大陆交通,以支援太平洋战场作战,发动代号“一号作战”的战略进攻。国民党百万大军闻风而逃,不战即溃,8个月损兵60万,豫、湘、粵、桂广大国土相继沦丧。与之相反,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五师西进北上,收复豫皖苏边区,开辟豫南、豫中敌后地区。第一师主力则分批南下,于1945年1月在浙江长兴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声明,作为华中敌后抗战主力的新四军各部,立即转入全面大反攻。
  新四军8年抗战,进行了2.46万多次战斗,抗击日军16万人,占侵华日军总数22%强;抗击伪军23万人,占伪军总数30%强;毙俘伤日伪军47万余人,占全国歼敌总数1/3左右。新四军从成立时的1.03万人壮大到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收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人,先后创建了苏中、苏南、苏北、淮南、淮北、鄂豫边、皖江、浙东根据地,卓越地完成了敌后抗战的历史任务。为此,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战8年,共有8万多名将士献出了生命。

1947年1月,新四军奉命撤销番号,改编为华东野战军,担负起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解放华东,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新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