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长河中,黄知真的名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杰出的领导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开展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工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卓越贡献。
深入调研,形成三北地委新思路
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及上虞县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坚持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浙东抗日根据地从我党领导下的浦东部队南渡至北撤,三北根据地存续时间最长,曾三度成为浙东抗日中心。1943年2月5日,黄知真到任三北地委组织部长、新四军浙东三北自卫总队政治部主任。由于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经常随军在前线指挥作战,三北地委的日常工作落到了黄知真头上。
黄知真一到三北根据地,就奔走于三北地区的各个角落,与当地干群深入交流,了解社会状况、民生疾苦以及军事态势。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研和实践探索,他对三北地区的局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协助王仲良形成了三北地委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
——在军事上,黄知真认为三北根据地虽然狭小,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伪、顽与我争夺激烈,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处于日、伪、顽夹击之中,只要日、伪、顽一有大动作,三北根据地中心区即有可能瞬息之间沦陷为敌占区。为适应这一特点,他组织建立与根据地党组织不发生横向联系的秘密系统,以加强对日伪军工作和情报工作。
——在政治上,黄知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党在基本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国民党在三北上层人士中有相当深厚的影响,不仅掌握了各级政权组织,而且还组织了县农会,开展过所谓的“二五减租”。由于县农会组织基本上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广大群众并未得到实惠。针对这一情况,黄知真依靠贫雇农积极分子,逐步由下而上地建立党领导的农会组织来代替国民党原有组织。
——在经济上,黄知真将三北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概括为“七多”:日伪据点多,平原多,种双季稻多,雇农多,外出经商者多,地主兼营工商业多,盐业工人多。黄知真认为,在上述七多中,前两多对我们开展斗争很不利,但后五多却对我们创建和巩固根据地十分有利。他要求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财经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力争经过“二五减租”和不断的对敌斗争,经过武装保卫秋收、夏收和反对日伪征粮、抢粮,保证抗日政府在三北地区的财政收入,负担起全地区党、政、军的物资供应,而且还要力争调出节余物资支援其他抗日部队和抗日根据地。
——在文化上,黄知真注意发挥三北地区群众文化水平较高这一优势,特别是针对小学教师人数较多的实际,通过教师研究会把他们组织起来,专门举办了几期小教训练班。他亲自去上课,系统地讲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人生观等专题,以提高小学教师的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还请著名教育家黄源去主持办班、讲课。后来,许多小学教师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为创建三北根据地贡献了力量。
狠抓党建,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一方面,积极发展党员,注重吸收那些在抗日斗争中表现突出、具有坚定革命意志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他的努力下,三北根据地的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第一,改变过去建党与群众运动脱节的现象,将发展方向转向群众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特别是在实际斗争中表现突出的群运领袖和干部。在半年的时间内,三北地区发展新党员728人,建立党小组155个,分布在61个乡,新增党员人数是过去4年发展的总和。1943年10月,又在秋收斗争中发展党员349人。
第二,改变过去党的领导人员兼职过多和党组织局缩一隅的现象,将党的各级组织导入健全、精干和高效的运行轨道。以乡为单位建立支部,以村为单位建立小组,乡支部有权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独立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经过整理,三北全区洗刷了不合格党员31人,重新划分了105个支部。
第三,改变过去头重脚轻的现象,将组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基层支部。黄知真十分强调健全支部组织。他和地委规定,支部委员会除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外,还可设民运委员、武装委员,专职负责组织、宣传、群众运动和武装斗争4方面的工作;支部会议10至15天开一次,讨论当前的形势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党员进行学习。
第四,改变过去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将教育工作列入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解决什么是共产党、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思想认识问题。
注重经济,取得减租减息新成效
1943年春,三北地区率先开始实行减租减息。负责这项工作的黄知真,采取大胆而谨慎的态度,将三北地区减租减息运动分为三个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
第一步是调查研究。黄知真组织干部分别在三北的沿山、沿海和平原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县土地状况、每亩产量情况、各县阶级状况、各县租佃情况、关于佃权问题等。调研小组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慈西区云湖乡、慈姚县盐区和龙山区范家市、太平闸4个典型调查。通过调查,黄知真认为三北实行“二五减租”面临一些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特殊性,既要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又要照顾到统战关系。
第二步是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1943年8月,黄知真在广泛听取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代表三北地委起草了《关于今年实行二五减租的决定》 (简称《决定》)。《决定》 全面修改了国民党减租法令与修正减租法令,重新订立了有关租佃形式和租额的基本原则;变更了原来结构不合理的评议会,重新提出了组建评议会的新办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佃业双方所持的政治态度和处理佃业矛盾的原则。《决定》 是浙东根据地较早、较为完备的一部法令。它的颁布,推动了三北及其附近地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
第三步是根据颁布的有关法令,全面推行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三北共有105个乡实行了议租减租,与上一年相比较,各地平均由最高租率38%降为29.7%,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也维护了与中上层地主的统战关系。1944年秋收后,三北地区完成征粮12万石,占了浙东根据地征粮任务的大部分。
开辟新区,打造敌后抗战新高地
1945年初,中共浙东区委遵照党中央和华中局关于“更加发展游击区和根据地,更加发展我党我军力量,以准备反攻”的指示,决定在富春江和曹娥江之间的会稽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先把四明和金萧地区打通,进而使浙西、浙东两个解放区联成一片,并相机向浙南发展。
6月初,黄知真受命开辟绍(兴)嵊(县)新区,成立中共绍嵊工委,以浙东区党委绍嵊地区特派员名义领导绍嵊工委的工作。他深入绍嵊地区,积极开展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与日伪军进行艰苦斗争。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先后在绍嵊地区的汤浦、三界、东关一带通过剿匪、反霸和“二五减租”运动,建立了各区农会、自卫队等群众组织;正式成立了东关区署,打开了绍嵊地区工作的新局面;成功连通了四明和金萧地区,使浙东根据地在战略布局上更加完善。1945年8月,黄知真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绍嵊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有很大发展,拥有人口十多万。
肩负使命,应对内战危机新挑战
1945年8月12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发布《对敌伪军通牒》,命令浙东各城镇的日伪军向我军缴械,听候处理,否则将坚决予以消灭。同日,浙东区党委将黄知真调离绍嵊地区,到上虞县集合,准备参加攻打、接管宁波的工作。
不久,中共中央鉴于形势发展,命令浙东游击纵队除留部分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迅速南下,与浙南武装会合,开辟闽浙边根据地。浙东区党委考虑到一旦内战爆发,杭甬交通线势必是国民党军必争之地,三北又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遂派黄知真回三北组建三北中心县委(又称余姚中心县委),直接指挥余姚县,同时领导慈镇县,坚持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8月下旬,黄知真在中共余上县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三北中心县委,并出任书记,中心县委下辖崧厦、马渚、周巷、临山、浒山5个区委和庵东特区区委。
9月中旬,国民党军3000余人进驻马渚、余姚一线,开始向三北根据地逼近。黄知真起草了《中共三北中心县委关于反内战的指示信》,对今后三个月的工作作出紧急部署。
随着局势的变化,内战的阴霾逐渐笼罩。黄知真积极组织力量,加强根据地的军事防御和情报工作,时刻关注国民党军队的动向,为应对可能爆发的内战做好充分准备。在他的领导下,三北中心县委成为了根据地抵御内战威胁的坚固堡垒,为根据地的稳定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危受命,完成北撤坚守新任务
194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紧急电令,指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留下秘密工作者和少数秘密武装外,在7天内撤离浙东,开赴苏北。
9月下旬,正在检查各地游击战争落实情况的黄知真,接到了谭启龙传达的中共中央和浙东区党委关于北撤的命令,要求他组织力量负责掩护主力撤退,布置秘密党员坚持原地斗争,回收抗币、对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在完成上述3项任务后,最后一批撤离浙东根据地。
黄知真接受任务后,立即在浒山主持召开三北中心县委紧急扩大会议,全面布置落实区党委交付的任务。一是布置隐蔽工作,改县、区委员会制为特派员制。坚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指导方针,党的组织实行特派员制,县、区、乡三级由各级特派员单线联系,各县、区特派员负责与各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逐级建立单线联系。二是回收抗币(浙东根据地内部通用的法定货币),保证根据地人民的实际利益不因主力北撤而遭受损失。以布告的形式通知持币者到指定地点用抗币换回粮食,每元换大米一斤。黄知真要求各县直至区、乡、村,多设兑换点,日夜值班回收。由于各级兑换处的紧张工作,兑收比较彻底,群众十分满意。三是组建三北独立团,掩护主力撤退。黄知真将慈镇及其周围的武装集中起来,组建了三北独立团,他任团长兼政委。当时,浙东主力15000余人分别由慈北古窑浦、余姚临山和庵东相公殿强渡杭州湾北撤。这3个渡口均在三北,由三北中心县委负责筹集船只、粮食,召集船工,担任掩护,负责收容掉队人员。9月27日开始至10月6日,浙东根据地主力全部北撤完毕。
10月6日傍晚,在古窑浦慈北高背浦渡口,黄知真、李乐山、谢仁安、戚铭渠带领三北独立团和干部队分登18条大帆船,最后一批撤离根据地。怎料中途杭州湾海面突然刮了两天两夜的狂风,船队最后被迫返回高背浦出发地。经过一天的修理船只、补充物资,10日船队又启锚北撤,顺利渡过杭州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