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缅怀篇●

邹韬奋在大丰

作者:陈海云


邹韬奋是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政治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新闻记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愤然辞去国民党参政员,从重庆出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经广东东江、湖北武汉,转至上海。

在沈灶周边地区参访
  1942年11月22日,邹韬奋化名季晋卿,由上海地下党组织护送,来到他向往已久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又辗转来到当时苏中行署机关驻地——台北县(现盐城市大丰区)沈灶丁家尖。
  邹韬奋来到台北县后,先见到苏中行署主任管文蔚。他不顾旅途疲劳,表示希望尽快了解根据地的情况,遂由苏中二专署专员陈同生陪同,首先来到住地附近的沈灶镇参访。他遇到群众便主动打招呼,以了解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情况、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特别是社会治安情况。之后,他和区长缪淦润与区工抗会、农抗会、民兵武装、教师及地方民主人士座谈。邹韬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特别是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状况高度评价。他还讲大后方的重庆并非天堂,国民党统治区民怨沸腾,一番话使各界人士得到很大教育与鼓舞,打破了某些人对国民党的幻想,让他们决心跟着共产党、新四军抗战到底。
  在根据地,邹韬奋到垦区与干部、民兵、妇女接触,与大丰等盐垦公司下属小公司的老板、职员及棉农座谈,了解垦区的棉花生产与雇工生活状况。他还到海边烧盐地区了解灶民的生活,并专程到兴化县了解水网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情况。通过一系列活动, 邹韬奋看到了被国民党蒋介石所诬蔑的“匪区”、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区”,广大人民群众、各阶层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民主自由的光明社会,实行了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得出了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结论。

在西渣写对联和在小海街头演讲
  1942年11月的一天下午,从兴化到西渣的客船开到西渣靠岸后,走出两个人,一个是船老板景如桂,跟着的是一个四五十岁、身穿新四军灰军装、头戴草帽、腿打绑带、背着布包的中年人。在景如桂带领下,他来到乡长潘锦江家。此人看潘锦江的桌上放着文房四宝,便说想送一副对联给潘乡长。潘锦江说:“好哇!”只见此人一挥而就,写下“锦秀江山怜铁骑,江城风雨泣铜驼”。在场的教师冯次山、东台县《民生报》 总编倪寿池等一看,发现这副对联既有抗日寓意,又把潘乡长的名字和历史典故巧妙结合在一起,立刻对这位陌生来客产生了敬意,问起对方姓名。来人自称李奏平,名字寓意是要像共产党新四军那样,铲除日本侵略者,奏响和平之曲,使人民享太平!
  左邻右舍听说潘乡长家来了一位新四军客人,都争着来看,并请他题词、签名或写对联。景如桂也请这位李奏平写了一副寓意生意兴隆的对联。李奏平一面写,一面和大家攀谈,问大家对新四军、民主政府的看法等。在攀谈中,大家都感到这位客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双方距离进一步拉近。
  离开西渣时,李奏平告诉潘乡长,明天,著名“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将去小海发表演讲。听说邹韬奋这样的名人要来演讲,不少知识分子都争着去小海。冯次山本来准备雇一辆独轮车去,但车已被别人雇去,只好天不亮就起床,步行30里路前往。到了小海,他见街中心一广场上有很多人围着,一人站在大桌子上演讲,就赶紧跑过去,发现演讲者怎么像昨天在潘家见到的李奏平?确认后,冯次山恍然大悟,原来李奏平就是邹韬奋。连邹韬奋都参加了新四军,新四军里真是藏龙卧虎呀!受此影响,冯次山后来也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后曾在江苏和江西两省的教育系统工作。

在公侯庙的县政府会议上发表演讲
  1942年11月下旬,台北县政府在小海公侯庙举行政府机关干部会议,邹韬奋在陈同生陪同下步入会场,随后上台发表了两小时的演讲。他的讲话内容分三方面:
  一是揭露大后方的腐败黑暗。邹韬奋首先把大后方重庆的真实情况作了介绍,指出大后方人民只要要求民主自由,即被认为是越轨行为,遭到国民党特务监视、暗害,并说自己也在被监视。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几省,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田赋已预收了好多年,各项苛捐杂税更使群众受不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及各级官僚机构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不顾人民死活。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保全实力,相互排斥,甚至大动干戈,遭殃的是老百姓。他还特别讲到重庆米价飞涨,群众忍无可忍,以致聚众抢米,爆发抢米风潮。
  二是揭露国民党对抗战的消极态度。蒋介石不断在大后方抽壮丁、扩编军队,但投入正面战场的兵力并不多,自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军对日寇未有大的抵抗。相反,蒋介石提出了“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的独裁口号,对深入敌后抗击敌伪军的八路军、新四军歪曲宣传,诬蔑他们“游而不击”、“一心扩充实力”等等,还制造了皖南事变,取消新四军番号。日机几次空袭重庆,国民党军队竟束手无策。更为惨绝人寰的是,一次日机轰炸重庆,造成上万群众在防空洞内窒息而死的特大惨案,甚至在国际上都引发很大反应。
  三是他对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感触。邹韬奋讲,在大后方听国民党宣传说八路军和新四军“游而不击”、“扩大地盘”,是“封建割据”,但到根据地后,见到各阶层人士团结在抗日民主政府周围,各种抗日活动热火朝天,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了敌后大部分日伪军,击毙俘虏了大量日伪军,缴获了大批战利品,用事实戳穿了国民党的造谣。再如到根据地后,听到看到政府提倡民主,干部发扬民主作风,听取老百姓批评。而在大后方,谁要讲民主自由,就要受到迫害打击、坐班房,对照太鲜明了。根据地对各级党政军人员都实行供给制,为了抗战的利益,大家从不计较享受,政治极为廉洁,而大后方的国民党党政军要员贪渎成风,政治极为腐败,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屡见不鲜。他对根据地社会秩序如此安定、社会风气如此良好极为赞赏,还说要取得抗战胜利,以及抗战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希望只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邹韬奋在台北县参观后,由管文蔚陪同经东台县去南通四分区,受到正领导部队反日伪“扫荡”的1师师长粟裕、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等热情欢迎,参观了部队和根据地民主建设等情况。12月,邹韬奋又从南通石港镇出发,去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亲历了苏北盐阜根据地人民的反“扫荡”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