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缅怀篇●

吕惠生与皖江抗日根据地水利工程建设

作者:戴尉华

吕惠生,1903 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今无为市),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无为从事教育工作。上世纪30年代后,他对国民党的内外政策逐渐失望,最终于1936年退出国民党。七七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立场越来越倾向于共产党、新四军。
  1942年4月,吕惠生奉命调任无为(时为新四军第7师司令部驻地)县长,负责组建无为县民主政府。7月,新成立的皖中参议会决定在无为县政府的基础上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被任命为行署主任。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后,积极组织民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日。皖江抗日根据地濒临长江,湖泊众多,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所以抗洪救灾、兴修水利成为公署的一项主要工作。《繁昌县志》 记载“(19)42年7月大水,20多个圩区堤坝破溃,138人淹死”,数万人背井离乡。吕惠生同7师政委曾希圣协商后,通知在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和地方联合抗日政府,救助受灾群众。12月,7师派57团政治处主任陈云飞到铜繁地区,开展恢复组织和救灾等工作。1943年1月,陈云飞在繁昌二区召集相关人员协商救灾工作,由于物资匮缺,决定采取以工抵税、以工代赈等办法,组织返乡灾民兴修水利。他们根据圩堤破溃情况,决定建设高安闸,新筑姚便三棚到洋灯的夹江堤(约4公里),加固、加高永丰圩与保定圩之间的堤坝(约11公里)。这既救助了灾民度荒,又修建了圩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受到7师领导充分肯定。
  皖江江北无为、含山、巢县、庐江、舒城等县和合肥部分地区地势低洼,特别是无为的黄丝滩一段(汤家沟—文冻港),多次因洪水导致“田庐漂没,人畜伤亡无数”,成为皖中百姓大患。1943年7月,皖中区党委决定在整个皖中根据地推广新四军在繁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的经验。10月6日,皖江参议会在无为县汤家沟镇召开各县水利代表大会,通过修建黄丝滩新堤计划,成立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委员会,吕惠生为主任负责领导设计工作;还成立了退建工程局,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土方根据各地受益情况不同,由无为、含山、和县、巢县、庐江各县按田亩合理分摊;非受益的铜陵、繁昌两县也积极资助。该新堤长约6.5公里,于当年11月底动工,半年后完工。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将大堤称为“惠生堤”,并在堤畔立碑刻写“前民之患,今日除之;吕公之德,万代讴之”。
  在吕惠生的领导下,皖中行政公署还进行了其他水利设施的改建。继黄丝滩新堤之后,无为县又改建了分别位于石涧区大成、土城、纯化三个乡的三闸(季家闸、陈家闸、黄树闸)。“三闸”改建于1944年3月完成,使全区2/3的土地(约30万亩)免除水旱之患。
  和县境内的江边桥闸年久失修,导致圩田常被水淹,波及白渡、陶运、南姥3个区。1942年和含抗日民主政权正式建立后,即筹划修建新桥闸。该闸1943年冬包工承建,次年4月完成,受益农田12万亩。
  1943年至1945年初,中共皖江区党委和皖中行政公署还先后领导修建了临江的白茆区江堤,陡沟坝大陡门,赖蒲滩防水堤,繁昌县九连圩、无为县青山圩新堤,和含陶运区新兴圩圩堤等,为皖江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和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5年9月,吕惠生随新四军第7师北撤时,在芜湖被捕,11月被敌人杀害于南京。但他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当地人民。他永远活在皖江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