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期●缅怀篇●

奋斗一生的老兵郑士友

作者:郑桂发 郑桂秋 郑华明

郑士友,1918年12月出生于泰县姜南区时庄乡孔元村一户贫困家庭。他父母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他大姐因家庭贫困一路乞讨到上海后,嫁给一个从姜堰白米去上海打工的工人;二姐从小就被送给本村周家当童养媳,后来患麻风病,不久去世了。郑士友上不起学,从小就放牛、打猪草,由于饱受饥寒,长得又瘦又矮。
  从16岁起,郑士友就只身前往上海柳营路投靠大姐,后来在上海、黄桥、泰州、江都等地流浪、乞讨,过着露宿街头、有一顿没一顿的苦难生活。痛苦的磨难,养成了他倔强的性格。
  约在1940年,郑士友乞讨到江都一个叫“洲上”的地方,在一户姓张的人家做长工。此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数英雄儿女加入抗战行列,郑士友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张家大儿子一起加入了江都地区的地方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张家大儿子为掩护战友安全撤退而英勇牺牲。面对张母失去儿子的悲痛,郑士友毅然决定到张家做干儿子,为牺牲的战友尽孝,并改名为“张士友”。此后,他在江都一带坚持打游击。
  1943年,江都地区的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郑士友成为了新四军中的一员。
  1945年农历腊月三十,时任某连通信兵的郑士友随部队过陇海铁路西行参加战斗。1946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他参加了粟裕等人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接连进行的7次作战,我军取得七战七捷。1947年2月下旬,郑士友参加了在莱芜地区全歼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部的战斗。
  1947年5月,郑士友所属部队归属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领导下,华东野战军打响了歼灭国民党军主力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郑士友所在的营奉命担任阻击国民党援军的任务,战斗持续了三天两夜,异常激烈。最后,战士们的弹药都打光了,阵地上幸存的不到30人。第三天下午,上级命令他们迅速撤出阵地。郑士友因腿部受伤,动弹不得。战友们要背他一道撤离,但郑士友坚持让战友们先撤离。在郑士友的一再坚持下,战友们只好将他藏在一堆尸体下面。部队撤离后,敌人很快冲了上来,用刺刀到处乱捅,幸好郑士友个头小,没有被敌人发现。等敌人离开后,战友们回来把他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他这才死里逃生。
  伤愈后,郑士友被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荣军总校胶东分校。1948年11月,担任机枪班班长的郑士友参加了淮海战役攻打徐州的战斗。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在血和火的熔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2月,郑士友因伤退役,先被派往太宇钱元村担任民兵指导员,工作了三年多。1953年,郑士友回老家时庄乡时北村担任治保主任。他经常深入到全村各个生产队,了解生产、生活、治安情况,为村民排忧解难,村民们都把他当做知心人。当年7月,郑士友光荣当选为时庄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下半年,郑士友发现自己的食道有了毛病,仍然坚持工作。后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他才到姜堰人民医院进行了检查,被诊断为食道癌。医生叫他住院治疗,一开始他嫌费用太高,不愿意,后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才住进了太宇卫生院。

经过几天的挂水治疗后,他就自己出院回家了。家人劝他说:“按照规定,你的医疗费可以全部报销。”他说:“这都是人民的血汗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白白地浪费国家的钱财。”之后,在食道疼痛时,他就喝滚烫的热水以解除痛苦,一直没有再住院治疗。1993年农历正月初六,郑士友因病在孔元村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