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不该被湮没的大胡庄战斗

作者:殷长干 于兆文

1941年4月26日拂晓,七八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驻扎在淮安茭陵乡大胡庄担任游动警戒任务的我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迅速展开反击,利用旱沟、院墙、巷道、房屋顽强抗击,先后打退敌人三次冲锋。后来敌人施放毒瓦斯、燃烧汽油瓶,二连指战员在烈焰中反复冲杀,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83名指战员仅重伤员刘本成在尸堆下幸存,其余82人均壮烈牺牲。这次战斗,二连共击毙日伪军170余人。
  新四军三师在苏北抗战时期,全连整建制牺牲的有两个连队,一个是1943年3月16日淮阴区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一个是1941年4月26日淮安区大胡庄战斗中牺牲的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二者同样发生在淮安大地,同样牺牲82人,但一个青史留名、家喻户晓,一个湮没尘世、少有人知。
  2020年,我们在组织采访创作长篇纪实小说《大胡庄·1941》 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为什么没让宣传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的王阑西来淮阴检查工作前,曾在京拜访当年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将军。黄特意叮嘱他把1941年春天发生在高陵(后改名茭陵)大胡庄的战斗情况调查清楚。当王问将军,为什么刘老庄战斗在全国那么有名,而大胡庄战斗一直默默无闻呢?将军说:“当时是我没让宣传。”为什么不让宣传,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一是皖南事变的阴影并未在指战员心中完全退去,部队士气低迷,如果知道新四军整连牺牲,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当时苏北根据地尚在创建初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进驻时间较短,根据地的基础还很薄弱,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缺乏足够认识,抗日热情尚未高涨。此时,较多宣传惨烈的大胡庄战斗,显然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是黄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发动曹甸战役失利,战后总结时,责怪黄克诚助攻不力,要他做检讨。大胡庄战斗发生时,黄尚在“处分”期间,二连成建制牺牲,不论对他个人情感还是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使他不愿宣传此事。
  1981年在北京一次会议期间,黄克诚向江苏省委负责人提及:“抗日战争中,三师在苏北有两个连是整建制牺牲的,其中一个在大胡庄,至今一点纪念设施还没有。”他希望江苏省能重视此事。大胡庄战斗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不久,大胡庄战斗烈士陵园终于建成,82烈士纪念碑上,当年担任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的吴信泉将军亲笔题写的“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大字熠熠生辉。

敌方头目是这二人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考证,发现参与“围剿”大胡庄新四军的日军头目是步兵第十七师团五十四联队长冲静夫。据此,我们在日本找到了《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书中有专门段落叙述日军对我大胡庄新四军实施“围剿”细节。
  同时,我们在涟水县公安局档案馆查找到,当年参与“围剿”的驻涟水伪军副大队长李树春(又名李永隆),辽宁康平县人氏,1955年在东北被抓,1958年在涟水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并枪决。李树春早年担任伪满军的连长,因为精明能干,不久升了团长。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李树春就跟随日本人来到涟水,当上了警备大队的副大队长(大队长由伪县长兼任),成了涟水县伪军的头子。
  这家伙和日本人狼狈为奸,上任不到两个星期,就下乡“剿匪”。有个群众和他顶撞起来,他便以私通八路为名,绳捆索绑到涟水北门。他让手下小队长郭士贵等人支起一口大锅,放上一锅水烧开,把那人吊起来,慢慢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再吊起来,举枪射杀。前来观摩的日本顾问哲元竖起大拇指夸他是“皇军大大的忠臣”。李树春“活阎王”的名声由此而起。

这一仗打了九个多小时
  因为种种原因,以前对大胡庄战斗的过程,各类回忆文章大多语焉不详。有的说打了二三个小时,有的说打了四五个小时。我们通过大量寻访与资料查阅,在《大胡庄·1941》一书中,全景式还原了战斗全过程:
  日军得知情报后,1941年4月26日由五十四联队长冲静夫亲自率领淮阴日军第十、第十三两个中队,涟水日军第十二中队,以及涟水伪警备大队共计七八百人,于夜间秘密包围大胡庄我军。我军先后击退敌人三次进攻。战斗从26日凌晨4点多打响,到下午1点多结束,历时九个多小时。
  据日本《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记载和伪副大队长李树春供述,日伪军“围剿”我大胡庄新四军时带了两门平射炮(九二步兵炮)等重武器;敌人还使用了毒瓦斯攻击,最后用燃烧汽油瓶实施火攻。敌人在苏北地区使用此类武器,为首次发现。

谁是告密者
  在淮安地方党史上有明确记载,大胡庄战斗的发生系大胡庄地主胡明根、胡锡荣告密所致。通过反复寻访查证,我们在涟水公安局档案馆卷宗中发现告密者还另有其人,此人便是日伪秘探、紥匠沈玉仁。
  沈玉仁,涟城人。此人的公开身份是一个紥匠,就是用藤柳或竹篾等给人编制藤椅、箩筐、竹篓等生活用品。涟水伪政府情宣科看中沈玉仁这种职业的流动性,收买了他专门收集情报。沈玉仁平时一边走村入户,一边死心塌地为日本人效力,送了情报,就去领赏,成了彻头彻尾的汉奸走狗。
  沈玉仁得知大胡庄有新四军驻扎后,如获至宝,挑着紥匠担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向涟水县城飞奔。因为听说“有一个副营长带队”,他就夸大其辞,把一个连驻兵说成了一个营。涟水县日军顾问哲元得到这个情报后,认为事关重大,立即向淮阴的日军五十四联队长冲静夫报告,然后就有了连夜派七八百重兵直奔大胡庄“围剿”新四军的事情。

17人被俘牺牲
  2012年淮安区对大胡庄战斗烈士遗骸进行发掘,最终发现60多具遗骸,82位烈士,还有其余遗骨在哪里?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在涟水县公安局档案馆,我们通过查阅当年伪军副大队长李树春、证人王开志等人的卷宗,证明了有17名受伤和被毒瓦斯熏昏的战士,被敌人掳到涟水城,施以利诱,妄图让这些人投降。敌人小看了我新四军战士。他们个个绝食,拒绝投降,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据王开志回忆,日伪军在押解我新四军战士返回涟水途中,抓捕了近百名贩卖私盐的推盐工。日伪军怀疑推盐工里有新四军官兵,李树春从我被俘的新四军战士中拉出一个十五六岁的“娃娃兵”,指着这些推盐工问道:“‘八路’小鬼,好好说,哪个是‘八路’?说出来,我把你留下来,不杀你,给我当勤务员背盒枪。”“娃娃兵”大义凛然怒斥李树春:“我们八路军(此处指新四军)17个人都在这里,你要杀就杀!我们不像你,中国人做鬼子事,是一个卖国贼!”
  最后,我新四军战士和在涟水黄炮楼战斗中被捕的同志,一起被枪杀于涟水北门,后被埋入乱葬坑里,浇上“洋油”焚毁。据证人回忆,17名被俘勇士是喊着口号英勇就义的。他们坚定的信仰、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至为可贵。
  大胡庄战斗82烈士树起了淮安抗战史上一座悲壮的丰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时,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注:本刊于2018年第6期刊登《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追忆大胡庄战斗》、2022年第11期刊登《新四军八十二勇士喋血大胡庄》)